【關於處罰孩子這件事】
常聽到『打』很立即見效,但這個過程卻破壞了親子關係
孩子因為懼怕『被打』,而在『打他的人』面前,『不敢』去做那些事情,而往往在『不會打他的人』面前又故態復萌。
但其實自己也慢慢變成被孩子所懼怕的人,犧牲親子關係來教育孩子,值得嗎?
我們從小都有被打的經驗,自己都很清楚內心所產生的感受
我們有更多選擇,來處理孩子的行為
只是這些選擇,需要我們去學習
打或體罰都屬於『處罰』,此外還有『正增強』『削弱』『負增強』等策略
至少有四個策略可以選擇,通常會優先使用『正增強』和『削弱』
舉例來說:我們期待孩子收拾玩具
💡『正增強』:孩子有收拾玩具,給予他讚美鼓勵(社會性增強)。
💡『削弱』:孩子沒有收拾玩具,三天都不能玩他所喜愛的玩具。(剝奪的必須是他所喜愛的玩具,並非他沒有收拾的玩具)
💡『負增強』:孩子沒有收拾玩具,會出現他最討厭的東西,他把玩具收拾好再移除他最討厭的東西。(舉例:不收拾玩具,掃地機器人會開始動,收拾好掃地機器人就回家)
💡『處罰』:孩子沒有收拾玩具,就以體罰或口語指責,通常會伴隨痛苦的感受。
💡此外,我們要處理的是『原因』而非『行為』
不收拾玩具第一步應該是去了解孩子『不收拾的原因』
是因為玩得太累?還是玩具太多?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分類歸位?
還是其實一直都是拗爸爸媽媽,變成了習慣?
找出原因也避免誤會,也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處理。
沒有人天生會教養孩子,我們也是學習過來的,希望能與爸媽們一起用正向的方式來幫助孩子。